高娱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暴君的育儿指南育儿方法对你总没用如果你总

2024年08月14日 高娱资讯

父母爱孩子,为之计深远!对孩子负责是每个父母的天职,也是我们管理孩子的初衷和理由。但是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近乎绝望的疑惑,明明自己用心跟专家学了很多育儿方法,也觉得很有道理,但用起来就是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毫无作用。

这让很多人陷入了越学习越焦虑的境地,严重的甚至干脆放弃了改变。是现代育儿理念根本就是哗众取宠吗?还是我没有学到精髓?当然我们得先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育儿方法只是原则和方向,实施起来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为什么有的人一用就好使,而你却总感觉力不从心呢?

深思一下这个问题,会找到被大家常常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是从专家处得来,还是自己阅读所得,儿童教育理念想要落地都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家长必须得先成为孩子的权威。也就是说,只有孩子先认可你,信服你,才能够被你引导,最终在道德、学习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今天,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一个误区,以为权力就是权威,学了一些方法后,在生活中更多的是想让孩子去服从,所以我们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孩子“不听话”。

权力和权威的区别权力和权威是政治学的核心范畴。这两个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不加区别地使用,但实质上,他们有着极大的区别。

权力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的语义:(1)政治上的强制力量;(2)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也就是说,权力是一种可以改变对方行为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各举一个父母运用权力的例子:

一是纠正对方已经产生的行为结果,比如,把作业再工整地写一遍;

二是阻止对方正在发生的行为,比如,不许哭;

三是防止对方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行为,比如,放学后不许玩电子游戏。

从权力的来源看,除了制度赋予外,最主要的就是历史传承。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权其实就来源于历史传承。同时,因为权力的本质是一种强制力量,所以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权力的基础是暴力。比如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认为,权力的载体是国家的暴力机器。借鉴政治学对权力的解释,我们就会明白,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权力展现。

再来看权威。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它是一种使对方自愿服从的能力。与权力一样,权威的直接后果也是对方的服从,不同的是,权力是让对象被迫服从,而权威是对象自愿服从。

这种服从更多地是服从者对理性力量的认同。换句话说,权威的基础不是强权,与权力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过:“由于权威总要求服从,因此总被误解为某种形式的权力或暴力。然而,权威排斥使用外在的强制。强力所在,权威便失效。”

套用在儿童教育上,权威可以使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做该做的事,一旦家长表现出强力,自身的权威便消失,导致教育理念再好也都无法有效执行的局面。

权力转变为权威的好处一、权威能降低服从的阻力。在生活中,采用权力的思维,如果孩子对家长的某些要求并不认同,就会出现讨价还价、消极应对的现象。比如,拖拉磨蹭等等。而把权力转化为权威,孩子会自觉配合家长的要求,减少对家长权力的抵抗。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通常都会比以力压人效果更好。

二、权威的影响更久。我们常常有这种体会,小孩子在没上幼儿园时,经常会对外人说“我妈妈说”“我奶奶说”,等上了幼儿园口头语变成了“老师说”,等上了学又慢慢变成“某某同学说”,最终成年后变成“我觉得”,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不断成长,从家庭走向社会最后形成独立的个人意识。

那么靠暴力为基础的权力会随着孩子的长大逐渐势弱,简单的说,小的时候你可以打他让他屈服,等到他的身高跟你都差不多了,还怎么下手呢?一旦权力的控制感下降,长期的压制必然会在孩子身上反弹,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极其叛逆的一个因素。

相反,权威的影响力更加持久。孩子习惯了以你为楷模,并不会随着对其他人的认同而消减你对他的影响,而且,随着孩子价值观的稳定,认同感还会增加。

三、权威的影响范围更大。很多人会有一个疑惑,会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所有方面的权威,那不是权威的领域孩子会接受吗?

逻辑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谬误叫做“诉诸权威”。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毫无根据地相信权威的话,甚至已经超出权威的专业范围。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明星代言的各种广告,比如你会因为孙俪出色的演技从而相信她对化妆品眼光,也会因为陈道明的人品选择他推荐的商品,哪怕他们对这些商品没准还不如你了解。

这个效应对孩子同样适用,你可能只是在运动方面建立起权威,但关于早点睡觉这些生活中的要求,一样会得到孩子的重视和服从。

如何建立权威?比起权力来,权威有如此之多的优势,那么在家庭中把自己打造成权威就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首先,关注孩子的要求,最大程度地表现出理解和爱。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虚,但并不是毒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论。权威和权力的最大区别就是自愿和强制的区别,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爱是自愿的先决条件,这一条做不到后续的方法全部无效。

回想一下教育孩子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在你严厉呵斥孩子的时候,姥姥或者奶奶温柔地对他说几句,他就跟着去做了,不排除孩子有就坡下驴的嫌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被人理解效果更好。从本质上说,人只会相信关注他,理解他的人,所以想要成为孩子的权威,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关注他的要求,理解他的想法,不然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鸡同鸭讲。

其次,展示能力,提供方法。每个成年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专家,只是大部分人表达的方法错了。我们更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直接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而忘记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夏天要来了,估计很多家长都会领着孩子去做户外的拓展训练,在类似活动中,最常见的场面就是家长在场外大喊:“不要怕”“勇敢些”“你是最强的”,但很少有家长亲自进去示范一下。

真正让孩子看到你的能力,并直观地教给他克服困难的方法是建立权威最好的方式。不然倒容易让孩子产生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疏离感。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没什么特长,是不是就没法成为权威了?错,你还可以给孩子讲述你的经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自己的经历中你就是最大的权威。给孩子讲讲你是怎么学会用筷子的,怎么学会跳绳的,怎么跟同学交往的,怎么克服悲伤情绪的,这些都是建立权威很好的机会。

再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想让别人觉得你是权威,认同你说的道理,那首先你得自己能做到。让孩子少玩游戏,就不能自己总是刷手机。想让孩子不发脾气,自己就得做好情绪管理。

关于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有一个方法我觉得效果很好,就是以游戏的方式跟孩子一起发起挑战。比如,10天按时早起活动,10天不发脾气活动,与孩子互相监督,展现自己的自控能力或者是改变不良习惯的能力,都会赢的孩子的尊重。

最后,勇于负责,保持坚定。有时候你说的话有多大的分量,取决于你敢负多大的责任。对于给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尽量完成,不能因为突发状况就找各种理由推脱掉。同样,对于不良行为,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屈服于孩子撒泼耍赖引起的社会舆论。要让孩子知道你的价值观是稳定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发生变化。

虽然表面的效果都是服从,权力和权威却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之所以孩子不配合你的引导,教育理念不能落地,很大程度与父母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形象有关系。大家都想找到最好一句话就能让孩子改变的好办法,但是专家只能教给你方法,怎么能把效果发挥到最好,还需要我们不断树立自己的威信。祝大家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完善自我,培养权威,让孩子心悦诚服地跟随你茁壮成长。

武当期刊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花卉

花卉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