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娱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

金钥匙育儿讲堂暗示效应这把育儿金钥匙父母

2024年08月14日 高娱资讯

父母作为孩子婴幼儿时期最大的陪伴,在生活中往往能和孩子形成一种默契,有时候父母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明白家长的心中所想,特别是在做错事时,这时候妈妈不需要多说言语,站在那看着孩子都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习惯于此的孩子甚至能猜测到接下来妈妈要说的内容。

小涛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一次妈妈发现小涛写作业的时候多了一支漂亮的铅笔,确认不是自己买的之后,小涛妈就问小涛这笔哪来的。小涛的回答是同学借的,但是小涛妈甚至孩子的性格,一猜就知道这笔不是“借”来的,这时候妈妈一个眼神,小涛就知道自己的话过不了妈妈这关,于是把这事一五一十地说了清楚,其实这笔是他自己拿的,没经过同学的同意。在生活中,一个眼神就能让对方了解心意,其实除了熟悉的原因之外,暗示效应也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什么是暗示效应

关于暗示效应,在科学上的定义为: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具体的,暗示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环境以及自我暗示,就像小涛妈妈给孩子的暗示就来自一个眼神,也就是动作暗示,这样不需要明说就可以用动作表达意思,而孩子也能清楚地知道家长的表达意图。家长对孩子的暗示通常具有教育意义,希望以此让孩子接受意见并改进自我,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会如想象般顺利,孩子在接受暗示的过程中受到生理发展和阅历限制,更容易接收到错误的暗示。

举个简单的例子,广告其实也在利用暗示效应,通过大量的电视投放让人对广告语形成深刻印象,一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很多人都能顺口念出来,这就是语言暗示的效果。比如“蓝瓶的钙”这广告大家都印象深刻,成人能够分清这是广告的暗示,但是孩子却不会多加辨别,在暗示的接受度上要更广。

不当的暗示效应引起逆反心

父母给孩子的暗示特长会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将自身体验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觉得钢琴提升气质于是让孩子去学习,父母主观上对钢琴充满“好感”,如果孩子同样喜欢钢琴,父母只要一说弹钢琴的好处孩子自然会愿意学,但是如果孩子内心是抗拒的,那么这样的暗示就会失效,甚至引发孩子的逆反心。教育中暗示效应会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家长也要切忌不要过度暗示引发孩子内心的不满。具体的,哪些情况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呢?

1、孩子感到自己处于被控制状态

在自我决定理论(SDT)中:自主需要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当人们越觉得一件事是他自主想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愿越强;反之,当他认为是被要求去完成的,他的完成意愿就会降低。作为独立个体,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在成长中逐渐形成,在行为上更希望以自我为主导,如果在行为前收到的暗示信息带有强制色彩,那么他们可能会从心理上对暗示进行抵触,从而激发消极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时候父母会无奈的发现自己越说什么孩子越不听,甚至会和家长对着干,原因就在于此,意图的强加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因此暗示也不能太过“明显”。

2、暗示期望目标不一致

父母通过暗示往往希望给孩子灌输一些积极的内容,以此激励孩子变得更好,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虽然明白父母的意图,但是却“不领情”,原因在于对于暗示内容的观点并不一致。更多时候暗示是以单方面的想法为出发点的,所以家长并不能确定这样的暗示是否能获得孩子的认同。

比如小敏妈妈为了给孩子灌输努力学习钢琴的思想,在小敏学习的时候都会将郎朗树立成榜样,嘴里还时不时地说“同样是弹钢琴的,看看人家多出息”,对此孩子并不领情,表示学钢琴的人千千万,但中国也就出了这么一个郎朗。

其实小敏妈希望给到孩子的暗示很简单:好好练琴。但是无疑小敏妈的暗示方法不对,在目标选取上太高,也许小敏妈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孩子通过钢琴未来能有一个好未来,但是显然小敏不这么想,对暗示目标的认可度不一致,导致小敏妈所作的暗示成了无用功。

3、暗示内容让人不快

暗示的方法有很多,一些暗示富含哲理发人深省,不过大多数人在使用暗示的时候都习惯于简单粗暴,最常见的,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引发人的逆反情绪。就比如小敏妈妈给到的暗示,用一个榜样的力量确实能让人奋发,但是很显然暗示过程却让小敏感到不舒服,当暗示不再愉快,孩子也有理由对此表现出抗拒。暗示讲究方法,这类简单粗暴的暗示显然无法触动孩子的内心。

如何正确使用暗示效应1、启发性暗示消除孩子的被控制感

家长在灌输暗示的时候趋向于强化自己的权威思维,以施加自己的意志为目的,在形成对话之初就带着绝对强势的态度,这时候不管交流的内容如何,其暗示信息都会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在不对等的交流下孩子会有强烈的被控制感,而为了摆脱这种控制感,孩子会沿着暗示的反方向发展,家长进行暗示的时候也要考虑孩子的一些想法让孩子有更多主动的思考。

在暗示过程中,强化孩子的主动思考能消除孩子的被控制感,父母所作的暗示只需要引导大致的方向,把接下来的事交给孩子。比如彤彤在完成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妈妈通过观察后发现孩子做题总是习惯去翻书找知识点,于是就问彤彤,每次都翻书是不是知识点记忆的不清楚?接着给彤彤建议,问:如果提前将这一阶段学习的知识点做个总结是不是写作业就更轻松了呢?接下来不需要父母多说,孩子就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看到相关的题目就不用再来回翻找书本内容,大大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2、将登门槛效应融入暗示中

期望过高的暗示无法形成认可的一致,而阶段性暗示会将每次的暗示目标降低,以此孩子也更能接受,所谓的登门槛效应就是将暗示分阶段实施的过程,当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而暗示也可以按照登门槛的方式逐层递进。要想避免孩子的抵触,完全可以在初始暗示的时候设置一个低门槛,这样孩子只需要稍稍努力就能做到,以此还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从主观上更愿意朝着暗示的更高方向进步。

3、正面暗示效应塑造更好的自己

家长在使用暗示效应的时候最终还是希望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有时候过度利用暗示的力量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为此暗示的方法要适当,另外用积极的方式来实施会更好,比如很多家长习惯用比较的方式来“激人奋进”,但是更多地反而会迎来反感和抵触,积极的暗示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发展自身的角度来提出暗示,孩子觉得这样对自己有好处,会更容易接受。而在比较中,无形中会带有贬低自身的意味,这也是为什么比较让人反感的原因。

暗示的方法总体上以积极向上为主,父母用更平和的暗示和期待来引导孩子,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在自身能力强化的同时也保有良好的心态,这才是渐入佳境的最好方式。父母在使用暗示效应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自动化期刊

化工管理

大众文艺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