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有多难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2024年02月21日 高娱资讯
明朝开国有多难?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明朝开国,形势严峻,全国上下一片萧索。
至正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回故乡濠州,内心触动很大,“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骨肉离散,生业荡尽。”
大明立国伊始,军事重镇徐州依然“白骨蔽地,草莽弥望”,残瓦荒草中常常有狐鼠出没。
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等帅兵发汴梁,黄河以北州县“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几无生机之色。
湖广洞庭湖流域本是富庶膏腴之地,而今“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川蜀本有天府之称,但几十年战乱下来也是满目蒿莱,数万亩良田一片荒芜,历史繁盛旧景难觅。
由元入明之际,社会动荡,常年兵革,国土荒芜、人烟稀少之状非止一端。朱元璋称帝后,做镇应天,就有大臣上奏说扬州十室九空,田园荒芜,百业萧条,人丁不兴。据《明史·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载“按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至今扬州仍有“十八家”命名的巷子。
扬州如此,其他地方或重或轻与其大致相同。
朱元璋得到的天下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这几乎是历代开国皇帝面临的一个共同考验。经过长时间的战乱,民心思定,向往稳定生活。朱元璋深知这一点,他鉴于历朝休养生息的做法,提出了“养民者必务其本”“安民为本”的治国主张,并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明初,明太祖在接见州县官员时就告诫他们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明太祖洪武实录》)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明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并开展了整顿吏治、移民屯垦运动,一时间国家社会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包括扬州在内的一些城市,在凋敝飘零中又巍巍然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