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娱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安陆美的电器维修点收藏为温岭文化建设添砖

2024年08月14日 高娱资讯

2019-05-07 10:19 | 温岭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晓慧

青年王镛斌,王镛斌供图。

名片〉〉

王镛斌(1951—),原名涌滨、永斌,号崇道人、辉晚堂主人,笔名又一村。温岭箬横老街人,画家、收藏家。1966年毕业于箬横农业中学(今箬横街后庙一带)。深受著名画家、本宗堂兄王征和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影响,善画梅,有“江南梅王”之称。现为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湖北李白故里艺术总监,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台州一江山印社副社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台州收藏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温岭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轮台万里早归来,十亩书堂水国开。幸有青山为地主,免教紫塞望天台。棹枝暖击枫桥月,屐齿秋黏菊径苔。暂去故园仍恋此,归依尘榻重徘徊。”这是温岭历史文化名人清代进士黄濬在横峰宗文书院写的《宗文秋兴四律》中的第一首。最近,由温岭市历史研究会会员、画家、收藏家王镛斌校点的黄濬手稿《听松小隐诗草》,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研究黄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听松小隐诗草》手稿首次影印出版

王镛斌校点《听松小隐诗草》出版。

最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听松小隐诗草》,这是清代太平县(今温岭)进士黄濬的诗集,由温岭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镛斌校点。

在此以前,温岭市档案局(馆)编的,由吴小谦、王敬、肖红飞整理的《壶舟诗存》中,早已收入了《听松小隐诗草》这两卷诗,那么,这不是重复出版了么?

其实不然,王镛斌校点的这本《听松小隐诗草》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因为它是黄濬生前在宗文书院任山长时手订的稿本,此次整理出版,将原手稿也一并印在书中,即前面部分是整理本,后面部分是手稿。按古籍阅读习惯,后面部分可从封底开始向前翻读。加上黄濬的书法极其娟秀流丽,即使影印后,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听松小隐诗草》两卷收录了180多首诗,其中有20多首是此前据刻本整理的书中没有的,这20多首诗,手稿上原来都有“删”字标注,此次整理,王镛斌将这些作品重新整理面世,如开篇之作《初至宗文讲舍追次苏长公赵阅道高斋韵示诸生》:“开山建宇何勤劳,书斋精雅前堂高。堂成迎余作讲主,宾朋珠履环周遭。令君远来安吾席,诸生列舍分其曹……”就是刻本中没有的,类似这样的做品恢复,为我们研究黄濬的生平经历、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王镛斌将家藏的黄濬手稿整理出版,可以说为温岭的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年来,他还以自己丰富的收藏品,为温岭的“文化大厦”建设添砖加瓦。

《听松小隐诗草》校点整理,力求完善

黄濬(1779-1866),字睿人,号壶舟,晚号四素道人,今石桥头镇下黄村人,道光二年(1822)二甲进士,以知县用签分江西,历知萍乡、雩都、临川、赣县、彭泽六县,署南安府同知。所至清廉为官,正直待民,振兴文教,得士人心。在彭泽县任上,因客舟遭风失银后诬以民间行劫,被议落职。61岁时,又被奸民乘机复诬以他事,谪戍新疆乌鲁木齐。道光廿二年(1842)管理铁厂,后因事十年之戍得减三年。东归后主讲黄岩萃华书院、太平宗文书院、鹤鸣书院。黄濬工诗能画,著述宏富,他在新疆时与贬谪伊犁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结识,诗文往来,成为好友。林则徐高度评价黄濬的诗文成就。

王镛斌为何发愿整理黄濬的这本诗集?近日,王镛斌接受记者采访,谈了其中的缘由。

王镛斌告诉记者,此次据以整理的《听松小隐诗草》稿本,是其父母生前珍藏的遗爱之一。

王镛斌说,他年幼时,其父王传宝每有闲暇,常手捧《听松小隐诗草》,吟读其中之诗句“五夜星辰五两风,书声长在讲堂中……”(《夜闻诸生读书声喜成且以示勉》)。王镛斌稍长时,父亲常吟诵“宦味尝来同栗里,吟身归去伴花山”这一副相传是林则徐赠黄濬的楹联,并讲了林则徐和黄濬的交往故事。1984年,王镛斌写了一篇《黄濬与林则徐》发表在《台州日报》,2003年,他又写了一篇《林则徐、黄濬与温岭中学》发表在《浙江日报》。

去年10月29日上午,石桥头镇人民政府在镇政府前举行了黄壶舟公园揭像仪式。这一石像,就是根据王镛斌所作国画设计雕刻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濬的生平事迹、诗作艺术特色,在市文联和石桥头镇有关领导的鼓励、支持下,王镛斌决心将《听松小隐诗草》手稿校点出版。虽然《听松小隐诗草》卷数仅两卷,内容也是诗词,看起来比较容易校点,但因为是手稿,个别疑难字的辨识也花了王镛斌相当多的工夫,遇到疑难时,与同好商议,与责任编辑探讨,力求将一个比较完善的版本提供给读者。

在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综观古典诗词作者及其文字纷争,因原稿湮灭,传抄刊刻不慎造成伪讹衍脱,附会误传,以致鲁鱼亥豕,屡见不鲜。我觉得今天能以唯一存世的黄壶舟《听松小隐诗草》手稿,来补证前人讹误是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温岭籍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高华为此书出版撰写了序言,陈高华认为,这本《听松小隐诗草》的校点、出版,对于我们了解黄濬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都会有所帮助。

家藏书画种下爱书画的种子

王镛斌能成为书画家,能校点出版《听松小隐诗草》,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他的父亲王传宝生于1906年,1972年去世。王传宝的父亲是四兄弟,最小的四叔公读书多,最殷富,但四叔公夫妇膝下无子,王传宝从小在四叔公家长大,四叔公先是在路桥开文具店,后来从事铜器生意,民国二十年(1931),王传宝将铜器店改作南北货店,取名“王茂昌”,招收店员和学徒,经营鱼翅、海参、干贝、虾仁、黄鱼鲞等上百个品种。民国廿一年(1932),经营美孚洋油,自己制作彩蛋、熬制冰糖销售,生意越做越大。1956年公私合营,所有货物包括陶瓷、鑞制器皿及檀木桌椅等作价参股并入箬横供销合作社。

黄养辉赠送的书法作品。

因为早年经营南北货店,王家家境不错,家藏书画图书颇多。王镛斌清楚地记得,家里曾有一幅边寿民的《芦雁图》,这幅图是横幅的,长米余,装在镜框内,上面题有几句诗,现在只能记得其中开头的两句了:“未寒举族向南征,月冷沙平秋气清。”(记者按:网上可查到此诗全诗内容为:未寒举族向南征,月冷沙平秋气清。记得洞庭人静夜,孤舟泊处两三声。)其他的画还有太平陈棠的《芦雁四条屏》,椒江王梦兰的《兰花四条屏》,临海傅濂的《梅花》《富贵图》,太平(或温岭)陈殿英、应听笙、金君艺的画,以及黄岩池盐、池祥的四条屏,王咏霓(现属椒江)的书法作品,太平叶乔的四条屏。

后来,王镛斌将家里的这批画都叫江尧章先生进行重新装裱,在毛孝弢编辑《温岭历代书画集》、叶沫一主编《温岭乡贤风雅》一书时,王镛斌家藏画作,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王镛斌还帮助毛孝弢到椒江、临海杜桥等地藏友处搜寻与温岭相关的藏品。

幼年时期,王镛斌就喜欢画画。他家里有一个木桶,木桶有米把高,桶里装着许多图书,要用凳子垫着才能够得到。王镛斌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桶中有《绿牡丹》《镜花缘》《隋唐演义》《红楼梦》等石印本图书,他喜欢看这些书,并用铅笔照着书上的绣像人物插图学画画。

王镛斌临摹《芥子园画谱》。

对少年时的王镛斌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箬横太和当的一个叫江宾(其中宾是记音,或许是其他音近的字)的人,他是西湖艺专毕业的,到王家教王镛斌画画,他带来的图画书有《芥子园画谱》《马骀画宝》《百子图》等。那个时候,王镛斌的堂兄弟王志寿也就是后来的名画家王征则在温岭中学读书。王镛斌师从江宾,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家当时还有箬横人林昂读过的书,是林昂的继母送到王家的。王镛斌回忆道,这些书不少是开明书店出版的,其中有胡适、刘大白、朱光潜等人的书,这引发了王镛斌对文学的兴趣。

但是因为家庭关系,王镛斌在箬横小学只读了五年(当时学制是小学六年)就离开了,到箬横农业中学就读,后又到泽国农业中学就读。1971年至1976年,王镛斌到箬横小学当民办教师,同时兼箬横镇中学的图画教师。

“小学时,教历史的叶老师曾常叫我依课本插图作大画挂黑板上示范。初中时,箬横剧团演戏也叫我画小布景。父母信佛道,我也常为父亲的朋友们画观音、财神。1968年至1969年,受命画毛主席像,写毛主席语录。1969年至1971年,箬横文宣队样板戏的布景全是我一人画的。”王镛斌回忆道。

1977年,王镛斌进入温岭草编厂工作。1979年,有机会被选送到浙江美院进修,当时,叶尚青教花鸟画、王伯敏教山水画兼理论,还有一位姓宋的老师教工艺。期间曾到黄山写生,结识了徐悲鸿的秘书黄养辉,他当过徐悲鸿20年的秘书。黄养辉从黄山回到南京后,写了一幅字寄给王镛斌,他至今珍藏。

李白故里总监

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四川江油出来,到湖北云梦,再到湖北安陆(当时叫安州),到安陆后,与一个姓许的宰相孙女相爱,娶了许氏夫人,在安陆过了十年,写了一两百首诗,其中《古文观止》中《春夜宴桃李园序》,就是写于安陆。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2006年,安陆开始开发李白故里景点,温岭原一建公司经理赵立平先生独资开发,当年开始勘测,2007年着手建设,2007年至2012年,作为李白故里艺术总监,王镛斌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是待在安陆,得以与安陆文学艺术界士人结缘互敬共勉。在安陆,王镛斌画了一套30多张的李白故事画,安陆白兆山顶峰有39米高的李白像,为全国之最,这是十年前,王镛斌绘画后,再由福建惠安一家公司以每块一两千公斤重的石头精雕后砌筑而成。

游玩饮酒弄风月,兴来笔墨寄深情。王镛斌将在安陆十年的生活,称为“酒隐安陆”。前不久,他重回安陆,在朋友圈中发出感叹:“十年前书‘李白故里’匾额及书画无数今均旧痕斑斓矣!”

收藏作画相得益彰

王镛斌在笔会上作画。

作为温岭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王镛斌参与策划组织了两次藏品鉴定会,邀请省里专家前来进行现场鉴定。他也曾经参与策划组织温岭历代名人书画展、“先贤风雅——温岭人藏温岭人书画展”,取到了很好的展览效果。

作为画家,王镛斌则以擅画梅而闻名,圈内人戏称他为“江南梅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本姓王;另一方面,他的梅画也确实画得不错,而画上的题诗,常常也是口占一绝,一挥而就,如一幅梅花图上的题诗:“庭中又见梅花开,笑我都从纸上栽。胸有梅花三万轴,写时老友陆游来。”他经常参加笔会,每次笔会时,总是现场泼墨挥毫,点点染染,出手很快。

新美域

模型世界杂志社

光源与照明期刊

现代营销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