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娱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啥

2023年05月12日 高娱资讯

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啥

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啥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 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回族内部的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务,元末明初,“哈的”(或“尕最”)流行于民间行使职司,后逐渐消失,唯撒拉族地区的一直保留到清末。

“哈的”与“尕最”为同一个词,系阿拉伯语“Gadui”的不同音译,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是根据伊斯兰教法职司审判诉讼的法律执行者。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种较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更为独特的宗教社会制度。尕最不仅全权管理宗教事务,而且与土司制度揉在一起参与政治事务。撒拉族的尕最一般都成为世袭的土司。

在东迁之前就已信奉伊斯兰教的撒拉族先民,把尕最制度从中亚带到了街子。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为了加强伊斯兰教育,从中亚撒马尔罕地方请来了由苏来曼带领的40名“筛海”(伊斯兰学者),专门普及和宣传伊斯兰。尕最就是从这些“筛海”中推选出来的。刚开始时,撒拉族的尕最是大家共同选举出来的,要精通教义和教法,教育族人,公正判决诉讼,惩治违反教律教规者,管理清真寺共有财产,领导聚礼活动等等。后来随着世袭土司制度的出现,尕最也变成世袭,除了以上这些宗教事务之外,兼管各项政治事务,甚至有的尕最直接成为了世袭土司。

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特征,使初至循化的撒拉族先民仍以伊斯兰教初期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来构建他们新的社会结构。尕最制度的实行,从组织上把撒拉族的宗教信仰固定了下来,使许多伊斯兰教的传统在民间更加巩固,从而使伊斯兰教在撒拉族地区的发展有了稳固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尕最使撒拉族的宗教意识得到了加强。直到现在,撒拉族的宗教意识比民族意识要强得多,他们对于宗教问题总是很敏感,这与历史上尕最制度的实行有一定的关系。

尕最制度一直延续到1896年,与土司制度同时被废除。由于缺少文字记载,目前尚无法确定尕最到底传了多少人,在街子骆驼泉旁边有尕最墓地,那里共埋17人,由此看来,尕最可能传世17人,甚至更多。

关于撒拉族的历史来源,本民族有如下口头传说:很久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尕勒莽、阿赫莽两兄弟,在族人中很有威望,备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于是告别故土,率领族人,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滩,到达新疆,然后沿天山北路东进,到达嘉峪关。入关后经河西走廊到秦州(天水),辗转到了甘肃夏河甘家滩,在此小歇。之后,又有45人跟踪而来,他们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进入贵德县园珠沟,有人劳累不堪,无力西行,暂时住下,其余人继续前进。后到循化县的夕厂沟,跨过孟达山,上奥图斯山时,因天已昏暗,驮经骆驼走失,他们点起火把寻找,找到沙子坡(今街子乡东边)时,天已破晓。

后人把此山坡叫“奥特波依纳赫”,即“火坡”之意,山下的村庄叫“奥特波依纳赫村”。撒拉语称此处为“唐古提”(实为唐阿提),意为“天亮了”。黎明时,他们发现街子一带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走到一清泉边,饮泉水甘美可口,忽见丢失的骆驼卧在泉水溪流中,两峰突出水面化为白石,石峰上放着《古兰经》。他们悲喜交集,取出随身所带水土和当地水土一测试,与故乡水土相同,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至今街子地方有骆驼泉遗址和骆驼石遗迹,引起人们对这一传说的遐想,这个遥远的传说曾被创作成撒拉族舞蹈。

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撒拉族的语言、主要习俗、庭院布置、历史背景和迁徙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唐代时住在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

元代13世纪取道撒马尔罕,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循化地区,与周围汉、藏、回、蒙古等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在元代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刻”、“沙刺簇”、“撒拉儿”等。

GS1UDL官方直营GS1UDL一站式管理平台UDI官方直营
  • 友情链接